《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等构建起了基本的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既是土壤污染风险识别的起点,也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起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第六十七条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的用途变更或者在其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前,应当由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作为不动产登记资料送交地方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机构,并报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2、《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第十三条 对列入疑似污染地块名单的地块,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土地使用权人。
土地使用权人应当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六个月内完成土壤环境初步调查,编制调查报告,及时上传污染地块信息系统,并将调查报告主要内容通过其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
土壤环境初步调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地块基本信息、疑似污染地块是否为污染地块的明确结论等主要内容,并附具采样信息和检测报告。
3、《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七条 重点单位新、改、扩建项目,应当在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开展工矿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编制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
重点单位应当将前款规定的调查报告主要内容通过其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
4、《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及管理指南》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评审。直辖市可由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评审。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组织评审。
5、《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地块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则认为地块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以采样与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地块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如化工厂、农药厂、冶炼厂、加油站、化学品储罐、固体废物处理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或活动;以及由于资料缺失等原因造成无法排除地块内外存在污染源时,进行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程度)和空间分布。
第三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补充采样和测试为主,获得满足风险评估及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所需的参数。本阶段的调查工作可单独进行,也可在第二阶段调查过程中同时开展。
6、《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一般程序包括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三个阶段。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一次性调查不能满足本阶段调查要求的,则需要继续补充调查直至满足要求。
1、调查地块
(1)拟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
(2)拟变更为食品加工储存用地或者农用地的;
(3)重点监管单位用地用途拟变更或土地使用权拟收回、转让的;
(4)焦化、钢铁、化工、煤焦油加工、火力发电、燃气生产和供应、垃圾焚烧、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制革、铅蓄电池、农药等企业关停、搬迁的;
(5)垃圾填埋场、污泥处置场、危险废物填埋场等关闭或者封场的;
(6)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调查主体
(1)土地使用权已收回的,由县级以上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土壤调查;
(2)有使用权人的由使用权人开展调查。
评审机制
(一)组织评审部门
1.由所在地生态环境局会同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评审
2.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县级生态主管部门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参加评审
(二)评审方式
1.通常为组织专家会议评审,结合现场踏勘;对于委托由县级审查的报告根据相关要求审查
2.指定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评审
3.市生态局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认可的其他方式
(三)组织评审的经费
组织评审的经费列入生态主管部门及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同级财政预算;
(四)评审依据及有关原则
1.调查单位和审查组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判断建设用的的土壤污染状况;
2.明确各技术环节具体负责人信息做到可追溯,技术人员和专家对调查结论终身负责。
(五)调查报告的重新评审
1.评审组认为调查报告存在问题(如污染识别不充分、布点不达要求、采样和监测过程存在问题、未按要求给出调查结论等),审查组审查不通过的;
2.报告通过评审后发现存在未查明的污染或不能满足下一环节活动的。
评审程序
(一)申请材料
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申请表、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2.土壤污染详查报告还需提供调查技术方案、样品检测报告、地块水文地质报告
3.申请人和报告编制单位间的委托合同/协议副本或同等效力文件
4.申请人及报告编制单位承诺书
5.调查技术机构相关能力印证材料
(二)受理
1.申请人向所在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分局提出评审申请
2.主管部门于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3.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应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
4.不予受理的,应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三)组织评审
1.受理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
2.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完成专家评审
3.经市生态局认定委托县级分局汇同同级自然资源部门完成审核
4.由市局审查的报告评审可邀请属地生态分局及自然资源部门参与
5.如需开展抽样检测鉴定等工作的,其时间不计算在内
专家评审
(一)专家组成:
1.应从国家或所在省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专家库中选取或抽取专家;
2.涉及行业管理的或根据调查地块特征可以邀请专家库以外的行业专家;
3.与评审项目各方有利益相关的专家应主动回避;
4.每次评审专家组不得少于3名,组长原则上应具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从业经验;
5.复杂或高风险场地的报告适当增加专家组人数,优先选择具有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经验的专家;
6.涉相关行业的,至少有1名熟悉相关行业工艺的专家,涉地下水受污染的,至少有1名熟悉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专家。
(二)专家组意见
1.评审部门或第三方应提前将调查报告及相关资料送达专家组所有成员;
2.专家组成员应独立出具个人审查意见,并对个人审查意见负责;
3.经审查后,明确结论为“予以通过”(“无需修改直接通过”或“经修改复核后通过”)或“不予通过”,并由专家组所有成员签字确认。
-
初步沟通
双方初步电话沟通
了解项目基本情况
-
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并沟通项目详细情况
-
协议签订
双方确定服务价格
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
-
报告编制
成立项目工作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核查整理
初稿提交客户后做出进一步调整或修改
印刷装订前双方就终稿进行确认并签字
-
提交报告
对报告进行规范调整,排版印刷
按约定时间交付报告
-
后续服务
免费对报告进行修改调整
协助解决其他相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