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
四川省越西县十四五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
|
||||||||||||||||||||||||||||||||||||||||||||||||||||||||||||||||||||||||||||||||||||||||||||||||||||||||||||||||||||||||||||||||||||||||||||||||||||||||||||||||||||||||||||||||||||||||||||||||||||||||||||||||||||||||||||||||||||||||||||||||||||||||||||||||||||||||||||||||||||||||||||||||||||||||||||||||||||||||||||||||||||||||||||||||||||||||||||||||||||||||||||||||||||||||||||
|
||||||||||||||||||||||||||||||||||||||||||||||||||||||||||||||||||||||||||||||||||||||||||||||||||||||||||||||||||||||||||||||||||||||||||||||||||||||||||||||||||||||||||||||||||||||||||||||||||||||||||||||||||||||||||||||||||||||||||||||||||||||||||||||||||||||||||||||||||||||||||||||||||||||||||||||||||||||||||||||||||||||||||||||||||||||||||||||||||||||||||||||||||||||||||||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越西县城镇化建设规划背景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地处康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东北。介于东经102°20ˊ—102°54ˊ,北纬28°18ˊ—28°53ˊ之间。现辖10镇28乡,289个村及5个社区。全县总人口37.3万人,县内有彝、汉、藏、回等十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县。 二、越西县地理位置越西县东临美姑,南接昭觉、喜德,西界冕宁,北连甘洛、石棉。县境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53公里,总面积2256.47平方公里。越西县南距州府西昌135公里,北距成都市395公里。越西县处于西昌市至省会成都市之间的交通干线上,省道S208线乌金路自北向南穿越县境,境内全长128公里。按照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一谷两翼”区域空间布局和打造凉山北部区域性交通要冲的战略部署,越西县为对接全州交通经济循环圈,已经建成小相岭隧道(长3950米),连接雅(安)西(昌)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成昆铁路复线(客运专线)从文昌故里景区附近穿过,并设有车站。成昆复线铁路设计时速160公里,通车后,成都至越西县不到两个小时,越西到西昌只需半小时,到昆明仅仅四个多小时,可使越西县深度融入成都经济区和攀西旅游经济区,彻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交通制约因素。 。 图1-1越西县地理位置图 三、越西县社会经济条件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完成52.5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完成50.26亿元,可比价增速6.4%,总量全州排名第9位,增速全州排名第7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62亿元,增长0.4%,总量全州排名第12位,增速全州排名第14位;工业完成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增长14.1%,总量全州排名第12位,增速全州排名第3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6.9%,增速全州排名第2位;建筑业完成增加值0.45亿元,同比增长20.7%,总量全州排名第15位,增速全州排名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386万元,同比增长16.9%,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48亿元,增长速度9.5%,总量全州排名第8位,增速全州排名第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87元,增长8.75%,总量全州排名第12位,增速全州排名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64元,增长11.87%,总量全州排名第11位,增速全州排名第3位。全县人均GDP为16742.90元。现价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6779万元,可比价增速2.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6105万元,可比价增速14.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2843万元,可比价增速5.9%。现价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重是26:16:58。 四、越西县社会情况2019年户籍人口:全年新出生人口9387人,死亡人口4674人,迁入人口648人,迁出人口2183人。全县年末总人口374193人,比上年增加0.86%。其中:男190475人、女183718人,男女性别占比为50.9:49.1。农业人口311157人,占总人口的83.15%;非农业人口63036人,占总人口的16.85%。18周岁以下人口是141971人,占总人口的37.94%;18—60周岁人口197355人,占总人口的52.74%;60周岁以上人口34867人,占总人口的9.32%。汉族70688人,占总人口的18.89%;彝族298797人,占总人口的79.85%;藏族3768人,占总人口的1.01%;其他少数民族940人、占总人口的0.25%。全县年末总户数108353户。比上年同期减少692户,减少0.63%。2019年全县常住人口31.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6万人,城镇化率30.57%。 第二章 越西县十四五城镇化建设规划总体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四五规划总纲)编制要求为基准,科学设定规划目标,坚持开放民主的规划编制。使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适合地方发展需求,更加反映人民意愿,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之上,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提供助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县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城乡建设提质提量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将越西县建设成为风光秀美、风貌独特、风情独具的生态魅力城市提供指导路线,为建设繁荣美丽新越西提供基础支撑。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二、规划意义十四五期间,中国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历史节点,应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十四五”规划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三、规划方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立足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节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方向,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挖掘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国家全面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实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四、城镇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一)、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规划系统完成情况:越西县嶲州大道(新建项目,工程造价估算为13100万元)目前已完工投入使用;嶲水大桥(新建项目,工程造价估算为3000万元)已完工投入使用。 2、供水设施规划完成情况:越西县新增城镇供水地下水源(一期)项目(新建项目,工程造价估算为2770万元)已完工投入使用。 3、污水处理规划完成情况:越西县城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工程造价估算为4600万元)目前已完工投入使用;新民镇彩林村、大瑞镇、南箐镇污水处理项目已建成,进入试运行阶段;普雄镇雨污分流建设项目已完成管网铺设,进入路面恢复阶段。 4、环卫工程规划完成情况:城区内公厕建设项目已完成投入使用;城区道路果皮箱设置项目已完成投入使用;小孤山垃圾转运站项目已完成投入使用。 5、其他规划完成情况:中所镇民强村文化广场项目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嶲州大道配套设施项目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 (二)、房地产开发领域:随着成昆复线建设及嶲水大道的建成通车,越西县房地产市场在“十三五”后两年的时间出现了井喷式发展,越西县自2018年底到目前共有4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先后陆续开发,其中属于续建项目3个,分别是:越西康城、公园一号、荆越苑东方城,新建项目1个:越西水墨领地。其中属于越西县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共2个:越西水墨领地和荆越苑东方诚。截至2020年11月除荆越苑东方诚外,其余3家房地产开发项目自2018年到2020年累计开发面积228230.41㎡,总建成套数1814套,库存665套(存在已经卖出但未备案的)。越西县的商品房均价也随着后两年发展也出现了增长,由住宅2500元/㎡迅速增长到住宅3600元/㎡,商业由6000元/㎡增长到11000元/㎡。 (三)、建筑业产值方面:2016年,越西县本土入统建筑企业6家,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1.62亿元超额完成州上下达目标任务。 2017年,越西县本土入统建筑企业6家,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2.2930亿元超额完成州上下达目标任务。 2018年,越西县本土入统建筑企业7家,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1.61491亿元超额完成了州级下达的1.5亿元的建筑业产值任务。 2019年,越西县新增4家本土入统建筑企业达10家,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2.51509亿元超额完成了州级下达的2.5亿元的建筑业产值任务。 2020年本地入统企业10家,州上下达的目标任务为2亿元,前三季度建筑业产值完成1.02185亿元。 (四)、住房保障管理:自2016年以来,越西县严格按照国家、省州相关要求,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推进两房建设。截止2020年11月共完成公共租赁住房48套,棚户区改造600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15155户,发放31746人,发放金额6355080.00元。完善各类报表以及两清单的平台录入工作。 (五)、农村危房改造:越西县农村危房改造通过政策宣传、方案实施、过程监管等措施,确保了困难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越西县脱贫攻坚摘帽增添了成色:一是有力消除了“视觉贫困”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了居住条件、真正缩小了邻里差距、全面提升了村容村貌。二是完成了全县1733户农村“3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097户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住房安全保障补短板项目、1990户农村危房改造等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以及3207户农村土坯房C、D级危房改造项目。 (六)、城镇化建设“十三五”总结:越西县“十三五”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本着“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的基本原则进行实施,五年来越西县内城镇道路、供水设施、雨污分流、城镇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存在不足:县城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项目规划未考虑实际资金情况,越西县之前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县,财政收入较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较少,项目资金缺口大,部分项目推进缓慢,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历史欠账较大,建设滞后;二是旧城改造遗留问题多,多涉及群众产权、道路、供水、供电等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成本高,对遗留问题的处理难度较大,信访问题较为突出。 五、“十四五”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前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越西县“十四五”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应根据全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统一部署、越西县“十四五”规划及项目管理工作会精神,按照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结合越西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编制,明确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城乡建设重点和目标,引导越西县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越西县城镇化建设规划要点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总纲提出的城镇化建设要求,积极参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导意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实施。 1、优化越西县城乡空间布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构建大中小乡镇和村落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深入推进越西县现代化城镇结构体系建设。 2、立足越西县基本县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3、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全县城乡建设提档升级。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城乡建设质量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七、越西县十四五城镇化建设发展主要指标
八、编制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三)、《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五)、《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最新修正版); (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年4月1日实施); (八)、《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九)、《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 (十)、《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1月); (十一)、《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1月); (十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十三)、《越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 (十四)、《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年版); (十五)、《越西县文昌故里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十六)、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和规范; (十七)、业主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三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在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势互补、以大带小”的原则,越西县着重将越西县城越城镇建设成为带动全县发展的中心城镇,努力将中所镇、大瑞镇、丁山乡片区建设成为发展区,将乃托镇、普雄镇为县域产业重点镇,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核心一发展区两重点镇”的带动样板体系,继以带动一批乡镇形成“越城中心镇-中所大瑞丁山片区-重点镇-一般乡镇”现代城镇结构体系,带动区域联动发展,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大力完善“越城中心镇”经济服务功能在越城镇既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下,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快完善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越城镇经济服务中心的能力,成为全县的中心城镇。 二、重点打造“中所特色小镇”第三产业中所镇已于2019年顺利通过四川省第三批省级特色小城镇名单,十四五期间需加快推进中所特色小镇建设,以越西县副中心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中所特色小镇。完善城镇规划,规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布局引进一批第三服务产业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把中所特色小镇建成第三产业兴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越西副中心。 三、深化中所、大瑞、丁山片区产业发展继续推动以中所镇、大瑞镇、丁山乡片区为重点发展区的方针,以中所特色小镇为片区核心,推动三个乡镇产业一体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业和旅游业)互促,引领一产、二产业方向,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达到片区内产城互动的目标。 四、着手准备建设一批重点乡镇从长远角度看,按照县域空间分布情况,根据越西县长远规划,十四五期间将普雄镇、乃托镇建设成为县域城镇体系骨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其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发展中心。以其推动周边的一般乡镇发展,形成具有跨镇域带动作用的增长极点,成为各自区域内培育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核心。 五、稳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建制村为单位,实行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新建聚居点、改造提升旧村庄与保护传统院落民居相结合,以中所镇陶家营村(已入选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为风向标建设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带动县域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改造或者迁村并点进行居民点整治,使一般村落向交通便利的村落集中,经济落后的村落向经济发达的村落集中,小规模村落向大规模村落集中,建设主要聚居农业人口的农村新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作为非城市化地区的基本居住点,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承担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人口的居住及生活服务功能的农民居住地。农村基础设施分别从路网、田网、水网、电网、通讯和公共服务设施六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第四章 大力完善“越城中心镇”服务功能越城镇作为越西县城乡统筹发展的中心镇,应在“十三五”已有成果上继续深入一体化发展策略,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一体保护,构建强大的县域核心经济服务区。通过一批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城市风貌打造等建设项目,由点到线再覆盖成面的稳步完善越西县城的发展。 一、完善越西县县城内市政交通设施目前越城镇老城区内存在“主干道狭窄,停车位紧缺,公路客运站老化,公交站点设置模糊”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应加快完善县城交通设施服务功能。 (一)、凉山州越西县城主次干道改造工程建设项目1、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现状人行道路面宽度狭窄、与车行道及两侧商住区的衔接不畅等问题,也造成了人行道日益拥挤、与机动车抢道、人车混行现象频发等问题,更是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现象,致使现状道路已不能所在区域城市建设要求和道路通行要求,亟待改造建设,以方便广大市民的日常出行,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和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 2、项目建设内容 表4-1 建设内容一览表
3、项目经济指标 项目总投资为7568.2万元,投资构成如下: (1)工程建设投资6434.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2%; (2)工程建设其他费573.0万元,占总投资的7.57%; (3)预备费560.6万元,占总投资的7.41%。 图4-1越西县城主次干道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 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属于污染因素较简单、污染物种类少、毒性低的无特别环境影响建设项目,在施工及运营期,加强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环保措施,不会对原有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建议对周边各种不利的环境景观,采取种植高大树木的措施,美化环境,减低周边环境的影响。要求采用各项有效的针对措施,尽量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发挥其良好的效益。 (二)、越西县嶲湖路及分支道路建设项目1、项目背景 根据《越西县城总体规划》,越西县将在县城老城区(越西河西侧、越西二中与荆越苑路口处),建设嶲湖路,以改善老城区交通状况和城市格局,加快越西县城市建设步伐。嶲湖路总长度890m,南起越西县第二中学操场边(东侧),经过巂州大道,止于文昌街交汇。文星路总长288.2m,文星路起于移动公司,止于巂州大道。 2、项目建设内容
表4-2 建设内容一览表 3、项目经济指标 本工程估算总投资3928.8万元。 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的实施,不会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和破坏,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建筑垃圾等,只要做好工程整治措施并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可以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其它噪声污染,废水、废气及扬尘,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满足国家的有关标准要求,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绿化分隔带,通过绿化可有效地改善周围的空气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该片区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日常运营产生的生活垃圾应遵循减量、再使用和再生利用的原则,对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合理利用,不能利用的进入市政垃圾处置系统。在项目区周围设置垃圾集中点,由环卫部门分类收集处置;生活废水采取雨污分流方式处理,达标排放。 (三)、越西县学府路工程建设项目1、项目背景 结合越西县城2030年“一城三片”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围绕城市功能组织要求,突出过境交通的畅通便捷与低干扰,突出干路功能的畅通性与支路功能的服务性要求,沿袭和完善老城的街巷格局,打造绿廊延伸、生态萦城、山城交融的阳光生态宜居城市的路网特色是本次道路网络规划组织的基本思路。规划在充分尊重老城街巷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新区用地拓展,组织以“两纵一环加三横”为主要骨架的方格式道路网络系统。规划道路总长度49.53公里,道路网密度指标为6.07公里/平方公里(不含老城区内的小街小巷)。 本项目为越西县学府路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的建设对于改善沿线商贸企业、居民生活工作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路网结构,开发地方经济、旅游资源,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越西中学 拟建道路 水墨领地 图4-3越西县学府路工程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 2、项目建设内容 越西县学府路工程建设项目由1条市政道路组成: 为城市支路,道路红线控制宽度16m:起点K0+000接文昌大道,终点K0+503.668接规划道路,全长503.668m,平面线型与规划一致。 包括路基路面、人行道、雨、污水、给水、电力、电信、路灯、绿化等,属规划道路。 3、项目经济指标 越西县学府路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约946.61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费用745.8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114.75万元,第三部分预备费86.06万元。 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住房内居民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另外,还有区域内排放的雨水。生活垃圾污染源主要是剩菜剩饭、果皮果核、罐头盒、手纸(巾)及各类包装材料等生活垃圾。项目的实施将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及管理手段,可降低或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越西县越西站站前综合广场及交通枢纽工程1、项目背景 成昆铁路复线工程目前已经进入建设阶段,凉山州段预计2021年开通,成昆铁路复线计划2022年全线开通。越西站是成昆铁路复线建设的16座车站之一,车站和站台由铁路部门统一规划建设,车站和站台明年将建成投入使用。因此,为了完善越西站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便利更美好的出行环境和服务,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十分迫切需要建设完善越西站站前广场及交通枢纽等配套设施,以解决车站地区内的交通问题,包括火车、公交、客运车、出租车以及社会车辆等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保障和发挥火车能,实现交通枢纽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其次,本次工程也将建设相应商业设施,给旅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也能够向外推广宣传越西特色产品。项目的建设对尽快完善火车站功能、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总占地62432.61平方米(折合约93.65亩),总建筑面积45388.68平方米。主广场楼顶层铺装10102.19平方米。用地范围内车行道路面积7364.00平方米,步行及小广场铺装面积13743.92平方米,露天停车场面积13294.49平方米,绿化面积12161.87平方米。 3、项目经济指标 经测算,项目总投资26156.20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21028.70万元,占总投资的80.40%;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015.75万元(包含土地费),占总投资的15.35%;基本预备费1111.75万元,占总投资的4.25%。 4、项目其他建议 越城镇既有的老公路客运站设施简陋,客车出行需经过较为拥堵的老城区。十四五期间建议将老客车站纳入火车站规划范围,形成越西县综合客运枢纽,这样可以形成以滨河路为越西县过境段的交通设施体系,加快“喜德-越西-甘洛”一线的出行速度,形成三县交通设施一体化。 图4-4县越西站站前综合广场及交通枢纽工程效果图 5、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所在地周边无工矿企业,环境适宜,没有污染源,状况良好,适合项目建设。在采用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前提条件下,各项污染物可以做到达标排放;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对周围空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及噪声环境影响较小。 (五)、越城镇停车位及人防车库规划1、项目背景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与火车站的建设,越西县县城内车流量日益增加。越城镇现有停车位主要为:人民生活广场、文昌街、仲裁市场、县城府广场、滨河路、各小区配套停车位。其他次要干道经常出现乱停乱放的现象,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还不方便车辆通过。越城镇车位合理规划迫在眉睫。 2、项目规划原则 根据全县汽车消费的发展趋势,实施科学系统的、整体的停车设施规划和超前规划。将越城镇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与整个城区发展的规模、方向有机结合起来,与中心城区开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动态的停车规划体系。整合资源,多管齐下,缓解老城区“停车难”的问题,做好老旧住宅小区、城市核心区供需矛盾突出区域的停车场规划和建设工作。 3、项目建设内容 (1)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尽快制定《越城镇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形成详细、操作性强的《停车场规划图》,确定每个区域停车场的数量以及具体形式,并根据城市发展,及时加以补充完善。提高城市停车管理水平,形成规范有序的停车秩序。 (2)规范利用既有停车区位,例如县图书馆旁边的人民生活广场、文昌街仲裁市场内置停车场、汽车客运站旁废置空地,将停车区域标线规范化,以容纳更多的车辆。 (3)在老旧的商住小区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取以车主共同出资的方式建设半地下停车场或小型立体停车楼(可试点建设)。 4、人防地下车库建设 (1)人防地下车库建设的意义 人防地下车库属于一项国防战备工程,主要是在平战结合的设计理念下,使地下车库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而且既要兼顾人防设计要求,也要满足平时与战时的功能需求,从而减少转换期内的工作量。 (2)人防地下车库建设的优势 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既有利于城市平时发展经济、完善功能,避免各类建筑的互相干扰和反复拆迁、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又可以增强城市平时防灾、战时防空的能力。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显著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城市建设和人防建设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建设和人口密集、道路狭窄和交通拥挤等矛盾,同时,也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拓宽城市空间,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越西县人防地下车库建设的建议 通过考察近年来四川省内各市住宅楼、商圈楼、景点改造配套的地下车库建设可以发现,很多中型、大型地下车库规划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存在“只留有一个出入口的弊端,未设置人流专用出入口,出入口间距小于15米,出入口宽度单向小于5米,双向小于7米。”等弊端。 这一类弊端的出现,大部分是受到传统的地下车库规划思维影响,传统的规划思维是优先考虑地面上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楼体间距等指标要求,才会考虑到地下停车库的布局,且住宅的柱网分布,建筑结构体系布局,和延伸至地下的垂直消防系统(电梯井)都会对车库布局造成极大干扰,这样极容易造成车库的设计极其不合理,使用性能极差。 越西县的人防车库建设应积极借鉴失败的经验,对包含人防车库的在建住宅小区加强质量监管,对未开发的住宅小区、公园停车场地下停车位要求设计方加入人防车库的设计概念,认真落实人防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再筹谋建设一个专用的人防地下停车场: 一是人防停车场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求设计单位优先考虑人防工程设施布局,在设计的第一步便确定人防区域的基本位置,尽量保证人防区域相对独立,自成区域,确保可利用的出入口数量足够多,能在战时有效解决人防的主次出口和疏散宽度的问题。 二是根据越西县城镇人口数量规划出有效的人防防护单元,合理布局室外出入口,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设置方式是两个防护单元配套一个室外剪刀梯。 三是人防防护单元和防火分区结合设立并配套防火防灾应急工具,一般来说,一至两个人防防护单元为一个防火分区的设置较为合理。 四是人防进风井,排风井,排烟井可以和通风竖井结合设置,优先空间布局,采取防倒塌,防堵塞,防地表水等相关措施,做到通风井的平战设计。 图4-5人防车库人防防护单元实景图 二、完善越西县县城内市政管网设施(一)、越西县城区排雨污水管网项目:1、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逐渐变大,居住人口逐年递增,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正常生活需求,其中,近年来城市排水困难,出现内涝现象尤为严重,影响着城市的良性发展,因此,急需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雨污分流制改造。越城镇管网铺设年限较久,仅嶲州大道,新大街等部分路段实现了雨污分流,且大部分检查井字样模糊。十四五期间越西县应优化县城内管网设施,加强城区雨污水分流工程建设,增大县污水处理厂工作效率。 2、项目实施原则 科学规划、分类推进管网建设更新。应将地下管网建设作为扩大内需和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增加资金投入。项目前期加强科学规划,将城市规划与管网的规划、设计、建设统筹协调,做到一步到位。新建设的社区房地产全部建设大型综合管网,旧城区地下管网改造制定专门的技术路线。 3、项目实施方案建议 (1)对已经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市政道路项目(包括新建项目与改建项目),严格要求雨污管网分流的实施,加强部门监管职能。 (2)启动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地下管网施工过程中,应加大其施工的信息化建设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建筑施工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理顺体制机制,形成建设合力。地下管网建设涉及诸多主管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与相互协作。同时,各部门合作实施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着重解决“重建设、轻养护”现象,全面推进地下管网高质量建设。 (4)要建立责任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地下管网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政府是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建立政府责任机制,使管网和管材质量能够得到长期确保。此外,需对城市内涝、黑臭水体、道路塌陷等突出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要运用智能技术,加强运维监管,定期对县城管网进行检查。 (二)、越西县新增城镇供水地下水源(二期)工程:1、项目背景 越西县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来自越西县自来水厂,水源主要来自河东乡新普村大水沟地下水水源地,原设计供水量为5000m3/d,由于该水源地枯水期水量减少,加之管网老化,漏失率增大,现已不能满足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目前,越西自来水厂丰水期日总供水能力约5000-7000m3,进入平水期和枯水期后,预计下降至2000-3000m3/d,加之移民搬迁,县城将新搬迁安置约10000人,仅靠越西自来水厂供水将难以满足县城居民的正常用水需求,迫切需要新增供水工程。 自2017年进入枯水期以来,县城自来水供应出现严重短缺,已难以保障县城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按照越西县中长期规划,城镇人口将达到12.55万人,现有自来水厂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水量要求。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随即启动了寻找新水源的工作。于2020年建成越西县新增城镇供水地下水源(一期)工程。(一期)工程的实施,可实现4800m3/d的供水需求,能有效解决越西县城迫切的供水需求。 2、项目规模 越西县新增城镇供水地下水源(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上的未雨绸缪,若以后一期工程满足不了越西县县城的供水需要,便可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建设难度小,工期快,见效快,建成后可将供水量由4800m3/d提升到9600m3/d,。 3、项目经济指标 越西县新增城镇供水地下水源(二期)工程造价估算为884.87万元。 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运行期产生的废水源主要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经沉淀、除铁处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消化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三级标准后运至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上清液返回到滤池,作为原水回收利用。噪声源为各种泵。选用低噪声设备,泵房采用半地下式,在泵房墙体加装隔声材料,并采取减震措施,并对厂区周围种植树木,可降低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主要为污泥、生活垃圾。厂内设置污泥储池;生活垃圾定点收集,与污泥一同运至城市垃圾填埋场填埋。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及管理手段,可降低或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完善越西县环卫设施建设城市环卫以“管理市场化、清扫机械化、收集分类化、处理无害化”为目标。继续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提高城区公厕覆盖率、环卫机械化作业、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收集率。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和收运体系,结合生态经济发展,建设规范的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建立回收及再生利用体系,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完成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100吨/日)建设项目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200吨/日),在越西县(新民镇、马拖乡、依洛地坝镇)建设生活垃圾压缩式中转站。 (一)、越西县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1、项目背景 现位于越西县烈士陵园旁的垃圾中转站,已经运转多年,设备陈旧且功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和相关卫生条件,随着县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垃圾种类及垃圾的数量将逐渐超过现有的垃圾中转站的负荷能力。县城要大力发展独特旅游文化资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已有了更高的要求。 2、越西县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选址 越西县城市生活中心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选址位于越西县河东乡河东村,项目地处污水处理厂内,厂内附属配套设施齐全,电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好、工程物料配套齐全。周围道路情况良好,且位于县城近郊,交通便捷。 图4-1越西县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 图4-2越西县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鸟瞰效果图 3、越西县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指标 越西县城市生活中心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日处理量100t/d,规划用地面积1.87亩,项目总投资272.8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可研)。 (二)、越西县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工程1、项目背景 据权威部门公布,在我国669座大中城市中,已有200多座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近70个重点城市的地下水受到垃圾污染。每年有1000多万吨废物直接倾倒入江河湖海,每年从有色金属冶炼中流失的砷约5000吨,镉约500吨,汞约50吨,还有废油漆排入环境中。我国曾经发生一些由于垃圾处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1988年的上海“甲肝”流行,贵阳市和南京市由于使用了不合格垃圾肥造成土壤的渣化,重庆市和北京市的垃圾堆场爆炸事件,陕西省的“癌症村”。除了这些直接污染外,还有更可怕的隐形污染,例如在垃圾场活动的垃圾猪和垃圾羊。 本着节约能源、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原则,越西县人民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将越西县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把生活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热能和灰渣用于水泥工业生产。 2、项目建设规模 采用先进的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气化处理技术,结合水泥厂新型干法预分解生产中高温煅烧工艺,处理越西县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拟建设日处理200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年处理越西县城市生活垃圾总量6.6万吨。 建设范围为自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进厂至利用新型干法窑全部处理止的全部范围,包括为保证水泥产品质量及水泥窑的稳定煅烧对窑系统所做必要的改造以及垃圾焚烧所必须的预处理设施及与之配套的辅助设施。 3、项目建设内容 (1)建设地点: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乃托镇,四川省乃托特种水泥有限公司2000t/d熟料生产线厂区内。 (2)、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表4-2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备注:厂区内垃圾处理成本测算中,未考虑投资的折旧摊销(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 图4-3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工程效果图 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的建设期与运营期均可对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进行治理,治理措施切实、可行,满足环保部门制定的标准要求,对环境影响较小。在严格落实建设期与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治理措施的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量,因此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均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从而项目所在地区的大气环境、声环境及水环境质量均可维持现状,不受影响。 (三)、越西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1、项目背景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仍在快速增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仍相对不足,大部分建制镇的生活垃圾难以实现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率有待提高。为此,“十四五”期间应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继续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拓展服务范围,加快垃圾收运处理领域的市场化进程,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项目建设规模 (1)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项目 建设1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乡镇生活污水6100m3/d,建设19个乡镇排水管网系统,排水管网总长107.84km,管径DN80-DN500。 (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 建设12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205t/d。 3、项目经济指标 乡镇污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项目工程投资18051.84万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工程投资10666.30万元。 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转后,每天将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保护周围地区的环境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工程建成后可削减服务区域内排入水体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减轻了污水对水体的污染。而污水厂规模较小,周边植被较多,使厂内气味明显减小,且污水厂厂界距离居住区较远,因此恶臭不会对居民产生太大的影响。垃圾热解厂的垃圾间采用了除臭系统设计,对热解产生的烟气进行烟气处理系统设计,经过处理后的烟气达到排放要求,因此垃圾热解厂排放的烟气也不会对居民产生太大的影响。声污染方面对泵类(70-75分贝)及其他产噪设备噪声,通过安装减振装置、修建机房隔声、室内安装吸声材料等对机房采取隔声、吸声材料等措施,可降低10-15分贝,再通过合理布置位置和绿化等措施,可大大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四、试点型发展越西县海绵城市建设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国发改委《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持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总纲》明确提出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要求。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图4-3海绵城市概念图 (一)、海绵城市的目标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二)、海绵城市建设途径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设计和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三)、立足县情构建越西海绵城市传统的市政模式认为,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这种“快排式”的传统模式没有考虑水的循环利用。越西县市政设施建设应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就越西县独有的气候环境与地理位置而言,构建越西海绵城市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城镇扩建和新建城市水系的过程中,采取技术措施,加深蓄水池深度、降低水温来增加蓄水量并合理控制蒸发量,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调节作用。 2、改造老城区的道路及管网时,通过建设模块式的雨水调蓄系统、地下水的调蓄池、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雨水花园以及道路“白改黑”,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 3、在滨河路居住区、工商业区等建设中,改变传统的集中绿地建设模式,将小规模的下凹式绿地渗透到每个街区。 4、嶲湖公园等公园绿地建设应设置滞留塘、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并将雨水调蓄设施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同时,收集的雨水可以循环利用,公园可以作为应急水源地。 5、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在建筑设计与改造中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水的回用(建筑中水回用率一般不低于30%)。 6、滨河新区通过建设小绿地、小公园等构建完整的城市绿色透水网络,实现城市地表水的年径流量大幅下降。 五、 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建设一、总体策略尊重居民意愿,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整体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将集体土地逐步转为国有土地,农民转变为居民,集体经济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市政基础设施纳入城市统一管理。新建城市住区滨河新区应实现建筑面貌与城市协调,配套设施与城市发展全面协调,并符合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规划居住用地内不得安排对居住有影响的工业项目,现状居住用地内的污染工业应逐步迁移到工业园区内。加大解决农村土坯房改造力度,全覆盖解决农房住房安全问题,确保农村人口住上安全有保障的房屋。 二、发展思路1、优化居住结构。开展住房建设供应重大战略和实施措施研究,按照全县不同阶层居民住房需求特征,科学确定住房供应规模和结构,促进住房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不同阶层居民住房需求。加大滨河新区住宅用地规划,着力建设居住、生活、就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区。对现状居住用地分别采取保留、调整和更新的措施,改善旧城区居住条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受益面,有效缓解中低收入人民的居住困难。 2、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完善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健全和规范上市交易准入制度,激活存量房产市场;规范开发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土地市场秩序。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建立长效的保障制度体系。 六、实施试点性棚户区改造(一)、老城棚户区改造原则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保护、科学民主决策和机制创新五大原则。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相结合,合理布局,集中开发,形成规模。 (二)、老城棚户区基本情况自2018年开展老旧小区摸排调查工作以来,明确了越西县县城内共有5个小区,15栋住宅楼属于老旧小区,年限跨度大,使用年限高,很难得到住房安全保障,安全隐患极大。若只拆旧建新,不能有效的解决棚户区房屋安全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期间县城内棚户区改造迫在眉睫。但对于老旧小区的工作安排,由于资金的短缺导致老百姓改造意愿不高。 (三)、老城棚户区改造方案由住建局牵头成立专业小组,制定改造方案,力争做通老百姓思想工作。争取在“十四五”期间能改造1-2个较为好改造的小区作为试点,循序渐进的改造完余下的老旧小区。至于安全大排查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应将一如既往的将这些工作放在首位,保障好越西县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出现。 七、住宅开发按照“政府组织、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统一配套、整体拆迁、市场运作”的原则,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周边区域综合开发,改善区域服务功能,提高土地开发价值,提升区域城乡面貌,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充分兑现城市价值。实现“拆除一片旧房、修建一条新路、改造一个区域、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房地产用地以县城为主逐步转变为在保证县城房地产开发用地基础上向中所、丁山、大瑞片区倾斜。“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越西康城三期、荆越苑东方城等典型房地产开发项目,通过典型项目带动城市综合开发的顺利推进,形成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的局面。 八、农村土坯房改造一、实施背景 越西县绝大部分房屋修建于70-80年代,因当时的施工技术、条件等有限,均采用土木结构,墙体采用生土夯实填筑而成,屋顶采用双坡木屋架而成,房屋整体不具备抗震性能。凉山州地处中国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越西县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等住房建设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进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崭新新房。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许多非贫困户原农村土坯房农户已通过改造,住上了功能完善的新房且具备一定抗震性能,提升了老百姓的安全感。但目前越西县仍有约7000户农村土坯房未进行改造。 二、实施目标 越西县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巩固越西县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十四五期间在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同时,通过拆除新建、维修加固拆除旧房复垦复绿进城购房等方式,对全县38个乡镇约7000户土坯房进行改造。 三、实施计划 “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是省、州的重点民生工程,与老百姓生命及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越西县始终把解决农村贫困群众住房问题放在首位,计划开展农村土坯房三年改造行动,分3个年度进行实施改造,2021年计划实施总存量的30%,2022年计划实施总存量的40%,2023年计划实施总存量的30%,用3年的实施彻底消灭农村土坯房,改善人居环境。 四、实施步骤 1、摸清底数。切实摸清农村土坯房现状,核实核准底数,锁定改造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家。 2、资金筹措。越西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困窘,无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缺口资金较大。资金筹措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群众多方筹集资金。 3、完善规划。聘请第三方对全县农村土坯房改造进行规划,按照人畜分离,环保节能,节约土地等原则开展规划设计。规划田园生活,按照小聚居原则,集中规划选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长廊,建立现代化小农场,集中开发,集中管理。 4、实施改造。按照规划有序推进,期间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统一技术标准,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改造质量。加强档案信息管理,做到及时、真实、准确、完备。 5、创新模式。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农工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围绕保障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的底线。借鉴城区廉租房模式进行试点,对建不起房、买不起房的特困群众,由政府主导提供农村廉租房。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多渠道增加廉租房源。 五、后期管理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可借鉴城区小区的管理模式进行规范管理,对后期维护、环境卫生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 第五章 重点打造“中所特色小镇”三产业一、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及政策扶持2014年10月,浙江省省长李强首次提出了特色小镇的概念,11月召开了乌镇互联网大会;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讲述了特色小镇的建设;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这是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个国家层面政策,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开端; 针对特色小镇资金需求量大、融资难的问题,国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及金融政策,大力支持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如建村〔2016〕147号及发改规划〔2016〕2125号中,均提到建设特色小镇项目专项基金,并由中央财政对优秀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在特色小镇的指导文件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中,国家发改委主动为特色小镇申报企业搭建政银投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特色小镇发展; 国家发改委(2019)0617号文件《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明确指出“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建立典型引路机制,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逐年挖掘精品特色小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发展及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为打造更多精品特色小镇提供制度土壤。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组织制定特色小镇标准体系,适时健全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全面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调查评估。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避免政出多门、产生乱象。” 二、为什么要打造中所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其在推动区块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浪潮可谓是风起云涌,各类小镇项目层出不穷,可借鉴的成功案例较多,利于越西县建设特色小镇少走弯路。 图4-3特色小镇成功案例(阆中古镇) 三、中所特色小镇的打造要点2019年越西县中所镇已通过省级特色小城镇评估,同时凉山州“一州五区三带”文旅发展总布局中,南方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经济带覆盖到了中所旅游景区。如何从千篇一律的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如何从凉山州游客中吸引到人流量,是中所特色小镇发展需考虑的重中之重。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中所特色小镇的鲜明性,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应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人文特色。 (一)、产业“特”中所特色小镇打造的重点产业应是第三产业,商贸服务业与旅游业互相促进。打造以中所古镇为载体,文昌文化为核心,彝族特色风情为映衬的特色旅游小镇,其中加入彝族特色银饰,彝族特色火把节,彝族特色彝餐等民族元素,都是中所特色小镇可以赖以生存的独特民族文化产业,相比很多失败的特色小镇案例,中所特色小镇可以做到产业独特。这样的中所特色小镇,能保持住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用自己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来为自己的产业发展寻求出路,没有像普通的产业园区或专业小镇那样追求产业集群的完整性或产业链的延伸性。 (二)、人群“特”越西县作为彝族人口七成占比的多民族杂居农业县,有浓厚的彝族文化底蕴,而彝族语言更是一种集形、音一体,传承6000多年的语言文化,将中所镇的彝族人口聚集到中所古镇内发展第三产业,给予他们政策支持,能为中所特色小镇的特色二字增加份量。 (三)、位置“特”中所特色小镇是越西县城至州府西昌的必经之路,距最近的火车站仅20公里。距离越西县城仅5公里,物质运输方便,且西昌-越西县路途中经过的第一个大镇便是中所镇,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更方便中所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四)、历史“特”中所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昌帝君张亚子就诞生在中所镇,更有“文昌故里、水镇中所”的美誉,镇内还保存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古镇,青石板路。维护好小镇内的遗留文物,能有效渲染中所古镇的历史文化气息。 (五)、气候“特”中所镇平均海拔1670米,年无霜期272天,年平均气温13.3°C,温润凉爽,雨量充沛。与西昌不同,中所镇夏季气温特别凉爽,是凉山人避暑的好地方。从长远角度来看,一旦中所特色小镇名气能打出去,中所的房地产产业可以继续向高端住宅区方向发展。 (六)、既有基础设施较完善中所镇镇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且已具备类似北京胡同的古镇房屋特色建筑,山泉水汇集而成的水观音景区,同时兼备较为成熟的农家乐等休闲娱乐场所。 四、打造中所特色小镇的措施1、设立机构,制定政策 中所特色小镇的建设将涉及到越西县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大问题,需要县政府专门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并对中所特色小镇的打造政策具有倾向性。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都需要相应的机构统筹负责协调。此外还需要结合近年来国内特色小镇建设案例,研究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及标准,为特色小镇建设扫除障碍和隐患。 2、深化投资融资的体制改革,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中所特色小镇的建设金额不小,对于越西县财政情况而言,需要政府广辟资金渠道,改革融资体系。首先应努力向国家争取特色小镇专项资金支持,其次在政府参与的基础上,谋求战略性合作,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形成中所特色小镇建设合力和资金的有效保障措施。 3、创新中所特色小镇建设后期招商机制,确保顺利吸引商户 政府应着力于创新特色小镇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事业的招商模式与运行机制,确保小镇建设后能快速形成自己的特色与繁荣。 五、中所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1、既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所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良好的发展,12个行政村通村水泥路建设完毕,农村土坯房改造建设完毕,中所至越城镇段省道路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中,水观音三期工程正在进行中。但中所镇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足之处: (1)中所镇至越城镇的主要通道较窄,不利于中所镇的长远发展; (2)中所镇街道环境治理较差,街边小贩,非机动车乱停现象未有效治理; (3)中所镇城区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 (4)中所古镇保护不严,有一定程度的破损,古镇内由青石做成的路面破损严重; (5)中所镇城区内无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2、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打造中所特色小镇配套基础设施资金需要量较大,在越西县既有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十四五期间若未能争取到国家扶持,很难单靠自己将特色小镇打造完毕,那么十四五期间越西县应着重实际,从根本县情出发,以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3、越西县中所镇民强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1)项目建设背景 越西县委、县政府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关于人居环境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抓好越西县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民强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是越西县中所镇民强村村域以一个重点项目,项目建设将大大提升越西县中所镇民强村村域生态环境品质,在村域生态环境要素升级、村域人居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优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将有着积极作用广场用。 (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越西县中所镇民强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广场用地长边为54m,宽边为50m,总面积2250平方,场地高差最高10m,山间怪石嶙峋,树木繁茂。越西县中所镇民强村文化广场位于越西县中所镇民强村村域在文昌故里原址与水观音之间为原生坡地绿化,交通仅有一条水泥路连接,拟建文化广场周边无城市主干道,仅一条小路连接文昌故里主道以及水观音,现目前拟建文化广场可以直接通过拜仙桥直接从城市步行至文化广场。 拟建文化广场根据场地不同高差,分为三级台阶,最高平台布置立志广场,设置人文地雕、竹简劝学池、状元坊等景观;中间平台布置积善广场,设置地雕树阵、放生池(祈愿池)等景观;最低平台布置文昌帝君广场,设置朝圣梯、张亚子壁雕、文昌帝君阴骘文碑等景观。 (3)项目经济指标 本项目总投资为547.58万元,其中:广场工程建设费为430.7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7.01万元,项目预备费为49.78万元。 图4-4越西县中所镇民强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效果图 4、十四五期间中所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其他建议 (1)抓紧完善既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抓紧打造完成中所镇既有项目建设,如水观音三期工程,中所至越城镇段省道路面改造工程。 (2)打造中所特色小镇配套基础设施 为中所特色小镇的打造做好铺垫,优先完成中所小镇主干道整治项目、中所镇管网雨污分流工程。 (3)配套文化特色城市装饰 中所镇街道两边房屋、街道路灯等可以加入有彝族、文昌特色文化气息的装饰装潢,加强中所特色小镇的文化气息渲染。 第六章 深化中所、大瑞、丁山片区产业发展中所、大瑞、丁山片区应依据大瑞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商贸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商贸经济圈,与中所特色小镇相互呼应,以农业呼应旅游业,协同发展,以乡镇建设带动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 一、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每一个五年规划,国家都将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深入发展农业。 十四五国家规划总纲中再次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越西县的农业发展越西县独特的地形、气候、土质、植被为境内动、植物的多样性,特异性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生长条件。境内珍贵动物有大小熊猫、虎、豹、猕猴、獐子、黑熊等50余种,植物种类多达100多科,3000余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质优良,如红米、高山荞麦、烤烟、核桃、花椒等作物品种在省内颇有盛誉。苹果于1977年首次打入国际市场,销往香港的“红苹”每吨售价700美元,超过美国的“蛇果”售价。而打土的香米、青杠关的花椒素有“贡米”、“贡椒”之美誉。尤以玉米的种植历史悠久,质优高产,被省农科院、州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列为“百、千、万”科技推广示范工程,最高单产达986公斤,油菜最高单产达754斤,为全省之最。境内还生长虫草、天麻、银杏、贝母等常用和稀有名贵中药150余种,树种65科230种,草地植物79科297种。 近年来,越西县牢牢把握精准扶贫和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机遇,把产业扶贫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通过现代化、品牌化、规模化,释放出新的活力。 越西县农业不仅仅在发展,还与时俱进,2020年越西县已经尝试过“互联网+农业”的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已经推动了农产品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化向网络化迈进发展的步伐。 三、越西县现代农业商贸经济圈十四五期间,越西县应继续深化农业发展,打造以中所、大瑞、丁山片区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商贸经济圈,以大瑞镇地处“西昌-越西-普雄”三岔路口,独到的地理位置为中心,辐射全县的农业农产品,形成越西县自己的农业经济圈。深入发展互联网销售模式,增加物流产业,促进越西县农产品的销售。 四、完善中所、大瑞、丁山片区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越西县提出:将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大花乡、丁山乡、大瑞镇建设特色水果产业融合园,新建2000亩的甜樱桃、苹果基地;在大瑞镇、大屯乡新建1000亩设施蔬菜基地;在观音河谷建设虹鳟鱼良种场等。同时,在高山和二半山区等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引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让牛、羊、马铃薯、荞麦、燕麦、高山错季蔬菜、藜麦等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要想发展中所、大瑞、丁山片区,应优先优化片区内基础配套设施。在财政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十四五期间,应完善片区内既有道路的路面整治、街道整治、完善片区内管网的铺设分类、建设部分小型临时停车场。 第七章 城乡生态环境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国家十四五规划总纲中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越西县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凭借资源禀赋,应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城市肌理和山水自然格局,把县城建设成为风光秀美、风貌独特、风情独具的生态魅力城市。 一、绿地系统建设(嶲州大道配套工程)(一)、总体结构 越西县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创造生态型山水田园城市为目标,以“融入”为基本理念,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尊重自然、强化背景、完善界面,把自然山水完美的楔入城市,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构筑清新优美的开放型绿地系统。 越西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尊重自然、强化背景、完善界面、注重生态。二是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城市布局特点,注重环境保护强调景观效果。三是要以人为本,多开敞、少封闭,公共绿地的布局利于市民使用。最后要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求,把绿地建设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体现公平规划和效率规划的结合。 (二)、重点建设内容 1、越西县嶲湖公园、红军纪念馆及城门楼恢复建设项目(嶲州大道配套工程) (1)项目背景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确定了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至此可以肯定地说: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指导国内城乡建设以及各行各业领域发展的一套完备战略系统。 对于越西县来说,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背景更是一个机遇,尤其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打破了行政壁垒,以成昆铁路复线为纽带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城区域网络体系正在形成,越西在这样的区域背景中谋求到发展和寻找自身的定位。 本项目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支撑,遵从州、县等各级规划要求进行越西县嶲湖公园、红军纪念馆及城门楼恢复建设项目(嶲州大道配套工程),目的是:进一步有效加快越西县的可持续发展,在原有城镇基础设施现状基础上,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建设新型的生态宜居城镇。 (2)项目规模 越西县嶲湖公园、红军纪念馆及城门楼恢复建设项目(嶲州大道配套工程)将打造成为越西县的特色文化主题公园,工程建设包含: a.公园自北向南共占地约63.5亩,文化主题景观打造; b.公园立体绿化; c.东门楼建设工程建设; d.配套市政系统、标示系统、环卫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 (3)项目经济指标
(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建设符合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在落实项目拟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前提下,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可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环境空气和地表水质量可维持在现状水平。因此,在严格落实拟定污染防治措施和本报告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建议的情况下,项目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而言是完全可行的。 2、城市园林景观 在滨河路两岸,结合滨河路堤,加大建设绿地设施、小游园设施,以供人们游览、休憩、观景和文体活动,也形成滨河开敞的空间格局,使城市滨河地带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在水观音旅游风景区布置各类小绿地和开敞性小游园,以供市民休憩,并美化城市环境。 在城市主干道旁,建立林荫绿带,以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展示面和优美舒适的活动空间。 二、环境保护:建材废料污染源治理在越西县境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的步伐下,建筑垃圾能否妥善处理对越西县环境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县城境内未设置明确的建材废料处理设施,大部分企业都是自行处理建渣。十四五期间,应加强对建材废料的监管,制定相应惩罚机制,对违章处理建渣的企业做出惩罚。从长远角度考虑,应加快建设相应的废料处理厂。 三、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保护对越西县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有效地保护,进一步加强对彝人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序推进古建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充分发掘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方文化遗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和技艺,城乡建设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将越西县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俗特色的魅力之城。 对城镇化建设而言,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传统村落和民居以及古树名木保护,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完善传统村落和民居以及古树名木名录,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 (二)、加快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着力打造一批传统文化价值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村落。积极研究地域、民族文化与建筑的发展融合,推广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风貌引导和示范。积极开展村庄民居风貌整治行动,按照“简便易行、节约实用”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对有价值的传统民居院落实施结构加固和外观修复,对建筑质量较好的普通民居实施外观改造,突出民居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地方农耕文化,保护修缮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鼓励采取笔录、音像等多种方式,挖掘农耕文化的元素、符号和故事,传承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乡愁记忆。 第八章 保障措施越西县县政府及各乡镇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领导负责制,成立越西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城乡建设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住建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局、粮食局、畜牧局、供销社、县政府金融办、县委农工办等县直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落实有关事项;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城乡建设经验,发现问题,明确新目标,拿出新举措,推进越西县城乡建设健康发展。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协调配合,认真研究推进城乡建设的措施办法,确保下达任务按期完成。合理确定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城乡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培养一批专家型管理干部,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多渠道进行对话、交流、协商、沟通和合作,以解决城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越西县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明确职责,完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管理机制,制定出台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或规定,科学界定部门职责。 二、强化政策统筹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住房、土地、人口、投融资、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实施城乡规划,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城乡用地合理需求。 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发展。修订完善越西县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城市各类专项规划、各个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和城镇建设详规。以高标准的规划引领高起点发展,系统化、一体化、组群化推进全县城乡建设。 三、抓好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方式,坚持以用为本,打破体制障碍,引进一批创新型、复合型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建立越西县智库,由高级技术工程师及专家构成。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健全人才引进、激励、联谊、关爱等制度,着力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强化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鼓励城乡建设相关人才来越西建功立业。 四、严格目标考核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以规划强制性内容为重点,加强规划实施督察,对违反规划行为进行事前事中监管。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开发主体、居民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加强城乡建设统计工作,顺应城乡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制定城乡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县人大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将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 |
||||||||||||||||||||||||||||||||||||||||||||||||||||||||||||||||||||||||||||||||||||||||||||||||||||||||||||||||||||||||||||||||||||||||||||||||||||||||||||||||||||||||||||||||||||||||||||||||||||||||||||||||||||||||||||||||||||||||||||||||||||||||||||||||||||||||||||||||||||||||||||||||||||||||||||||||||||||||||||||||||||||||||||||||||||||||||||||||||||||||||||||||||||||||||||
|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88号修改)2023-02-07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国主席令 73号)2023-02-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021年修订)2023-02-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主席令 第七号)2023-02-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4年修正)2023-02-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17修正)2023-02-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主席令 第47号) 2023-02-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主席令 第四号)2023-02-07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 号) 2023-02-07
-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工商企字〔2012〕153号)2023-02-07